艾 丹
6月6日,曾經家喻戶曉的改革先鋒步鑫生在其家鄉浙江海鹽病逝,享年81歲。從一名小裁縫到制衣廠廠長,到實現扭虧為盈的企業家,再到一個風口浪尖的改革者,步鑫生的人生起伏充滿了傳奇色彩。
今天我們回望一個改革先行者的人生路,除了他曾經的輝煌成就,更在于他對時代的精神貢獻。2008年,改革開放30年,步鑫生獲得“中國企業改革紀念章”,有業界人士這樣評價,“沒有步鑫生這一代人的勇氣、敢闖,就沒有后面的企業家,更不會誕生那么多首富。”
改革發展的過程,就是無數敢想敢干,敢于創新者開拓進取的過程。步鑫生所屬的時代,正是壁壘重重的改革開放初期,人們對如何認識市場經濟,如何搞好企業效益,如何跟上市場步伐,都沒有清晰的答案。步鑫生大膽打破“大鍋飯”式的分配制度和“鐵飯碗”式的用工制度,加大獎勵機制,調動生產積極性,使得生產效率提高、經濟效益提升、品牌知名度打響。一系列大膽作為讓步鑫生成為當時的最熱門人物,一時間登上了所有黨報的頭版頭條,成為那個時代追捧效仿的偶像。
步鑫生就像一顆投石問路的石子,改革卻好似一艘航行于汪洋中的大船。航行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艷陽高照,也會陰霾蔽日,或巨浪滔天。任何時代的改革都是如此。1988年,由于職務被免,步鑫生不得不另闖江湖。他曾傾注熱血的海鹽襯衫廠,已于1992年關閉,廠房在2007年舊城改造中被拆除。多年之后,步鑫生談及自己人生的“滑鐵盧”,并不承認當年是自己失敗,認為“失敗的是政企不分”。
一位企業家的沉浮,映照的是社會對市場經濟從陌生到逐漸認識的艱難過程。改革者是勇立潮頭者,是走在時代前列的人,他們可能會碰到阻力、遭遇失敗,但如果沒有人勇敢探路,社會發展豈不是一成不變,死水一潭?改革,必然觸動既有的利益格局,勇于變革者用自己的成功與失敗,換來“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經驗,也是他們用自己的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換取改革發展的寶貴空間與時間。
當今我們正處于深化改革的重要關口,還有多少險灘要闖,還有多少硬骨頭要啃?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而曾經鑄就的輝煌,也不可能成為能夠躺一輩子的功勞簿。步鑫生和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已漸漸遠去,而每一個時代都應不斷有開拓者來勇立潮頭,一代一代接棒前行,才能在革故鼎新中不斷迎來新氣象,獲得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