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 (記者 王尚鋒)記者從市農業局了解到,2011年以來,我市不斷創新管理方式,加大財政投入力度,推動現代特色農業園區蓬勃發展,至2014年底,全市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園區70個,園區實現產值23.05億元,利潤3.57億元,輻射帶動農民13.2萬人次,園區內農民人均純收入1.31萬元,高出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5%。
科技投入加大。園區建設堅持科技引領,注重科技成果引進、轉化和應用。文洛式連動智能溫室、陰陽日光溫室、生物疫苗接種雞蛋、名貴花卉、肉雞熟食品、魔芋深加工、休閑生態餐廳、無土基質栽培等高科技項目相繼落戶園區。據統計,全市園區累計引進優良蔬菜、食用菌、茶葉、生豬、蛋雞等新品種353個,引進設施蔬菜、食用菌自動拌料裝袋生產線、生豬和蛋雞自動化養殖等新技術191項。商州佳騫、丹鳳民樂等一批園區采用“畜沼菜果游”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實現了產業交融循環、效益疊加互補、資源循環利用、生態均衡優化。
產業化水平提升。圍繞特色產業開發,園區以龍頭企業、合作社為主體,以土地流轉為紐帶,實施“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行模式,傳統的一家一戶的農業生產逐步轉化為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商品化的發展之路。產品開發由單一的生產逐步走向生產、加工、貯藏、銷售一條龍,產業鏈條不斷延伸、規模實力明顯增強。丹鳳華茂園區建成全產業鏈,帶動全縣70%的村從事肉雞生產;商州佳騫等園區建成集生產體驗、休閑觀光、餐飲服務為一體的休閑農業園區,帶動一、二、三產業協調發展。
帶動作用增強。園區建設聚集了土地、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運用了現代農業管理理念,促進了農民增收,實現了經濟效益的遞增和裂變,帶動了農業轉型升級。通過建設現代特色農業園區,為社會資本進入農業找到了出路。目前,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社會主體投入園區資金占園區總投資的91%,企業主導型園區占園區總數的57%。園區充分利用設施先進、技術領先、經營觀念新潮、生產品種新奇的優勢,建立現代農業實訓基地,強化職業農民培育,為解決今后“誰來種地”問題開辟了全新途徑。2014年底,全市依托園區培育初級職業農民1047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