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真抓實干是根本。胡潤澤書記、陳俊市長多次深入鎮村,親自調研指導、督促落實。各縣區把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作為“一把手”工程,縣委書記、縣長親自安排部署、督促檢查。洛南縣實行縣級領導聯鎮包抓制度,每個縣級領導包抓一個重點鎮,綜合整治任務不完成,聯鎮包抓不脫鉤。鎮安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掛帥,親自調研,親自安排部署、督促檢查和績效考評,從而有力地推進了全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各縣區結合實際把生活垃圾處置與扶貧部門移民搬遷工作相結合,把生活污水治理與農業、衛生部門的改圈、改廁工作相結合,把飲用水水源地保護與水務部門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相結合,把養殖污染治理與農村能源建設相結合,實現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專項資金與交通、水務、農業、扶貧等涉農部門項目資金集中捆綁,統一投向項目鎮、村,有效解決了項目資金短缺問題。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實施定期督查、明查暗訪,將進展情況在商洛日報公布,對達不到進度要求的,掛牌督辦,通報批評,約談主要責任人,年度考核實行“一票否決”,有力促進了整治工作的扎實開展。
加大投入 創新模式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是保障。市、縣區在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持續加大資金投入。市政府設立了1000萬元環保專項資金,重點支持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各縣區政府根據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任務,分別預算了一定數額的專項治理資金。商州區政府積極實施“城鄉清潔工程”,把省級項目沒有涉及的15個鎮167個村全部納入綜合整治范圍,投入1300萬元用于垃圾、污水處置設備購置和經費保障,實現了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全覆蓋。商南縣整合1200萬元作為縣級配套資金,為每個鎮環保站預算經費5萬元,全縣鎮村設置公益性保潔崗位400個,配齊了垃圾收集清運處置設施設備。山陽縣投資300萬元購置了垃圾收集清運設備,一期對中村、銀花等12鎮45村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為重點集鎮配備了27名保潔人員。其它各縣也通過捆綁部門項目、整合涉農資金的辦法,努力增加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投入。據統計,2012年以來,全市已累計投入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1.16億元。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要效果明顯、示范引領,必須因地制宜、創新機制、探索模式。丹鳳縣通過招標承建的方式,依托技術力量和資金實力雄厚的專業公司對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實行包工程建設、包技術培訓、包后續管護等一攬子整體管理,解決了工程標準不一、技術力量不足、管理不規范等問題。市環保局積極探索推廣農村垃圾污水處理模式,對縣區政府所在地周邊15公里內的鎮村垃圾,實行“戶收集、村集中、鎮轉運、縣處理”,由縣區垃圾處理場處理。其余鎮村垃圾實行“戶收集、組集中、村轉運、中心鎮處理”,由中心鎮垃圾填埋場處理。在重點鎮、旅游鎮及5萬人以上的鎮建設污水處理廠,其余鎮實行管網收集、建人工濕地的方式處理污水,管網無法覆蓋的相對集中區域,通過兩級化糞池沉淀或微動力設施處理。按照統一標準、統一規格、統一標識、統一招標、統一配發的“五統一”原則,由市、縣區政府采購中心統一采購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設備,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證了設備質量,節約了工程資金。在商州、丹鳳、鎮安3個縣區33個鎮168個村省級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范項目的引領下,全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擴大到了92個鎮645個村,其中丹鳳縣竹林關鎮、棣花鎮,鎮安縣云鎮、米糧鎮,商州區沙河子鎮王山底村、黑龍口鎮梁坪村等一大批綜合整治效果突出、帶動作用明顯的示范鎮、示范村,受到省市相關部門的高度贊譽。
廣泛宣傳 營造氛圍
為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市環保局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先后舉行了“美麗商洛、低碳出行”單車行,“藍天碧水、美麗商洛”中小學生環保演講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好新聞”評選等活動,編印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宣傳資料10多萬份,設立標志牌42塊、警示牌259塊、宣傳牌94塊。開展了環保宣傳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進社區、進鎮村等“五進”活動。在商洛日報開辟“環保周刊”專欄,在商洛廣播電視臺開辦“環保在線”欄目,在商洛新聞網開設“對話丹江”訪談節目,開展了微博互動、嘉賓訪談等活動。中國環境報、陜西日報、陜西環境、西部網、中省環保網等媒體對我市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進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宣傳報道,使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做到了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環境保護、人人有責”“環境治理、人人受益”的意識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