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程婭莉)商洛市位于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丹江口水庫水源區,保護好水土資源,不僅關系到地方經濟可持續發展,而且直接影響中線工程調水的水質安全。商洛市從2007年開始實施丹江口水庫庫區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簡稱“丹治”工程)。一期工程(2007-2010年)共治理了138條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81km2。完成中央投資41856萬元。二期工程于2012年開始實施,截至目前已治理了30條小流域,完成投資27538萬元,其中中央投資22030萬元,省級配套788萬元,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82平方公里。丹治工程既讓山綠起來,水清起來,更讓項目區農民富起來,目前共新修基本農田10256公頃,坡耕地造經果林22845公頃,其中發展核桃13707公頃,板栗4569公頃,茶葉1827公頃,中藥材2742公頃。
在項目啟動之始,為了做好項目前期規劃,商洛市堅持按照以人為本,生態優先,人與自然和諧,水土資源合理利用,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科學規劃原則,緊緊圍繞“一江清水供京津”的目標,認真落實省上提出的“三沿”思路,合理布局流域工程,重點把工程向城鎮周圍、高速公路沿線、主要河流兩岸布置,因地制宜,綜合治理。
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市政府專門成立了以主管市長任組長,相關委、局領導任副組長,市直其他部門領導和七縣(區)縣(區)長為成員的丹治工程建設領導小組。各縣(區)政府也成立了相應的機構,由主要領導帶頭包抓流域,各部門統籌協調抓落實。采取“政府主導、水保搭臺、部門唱戲、項目捆綁,資金整合”的流域治理新模式,并嚴格推行“三制”(項目法人負責制、招投標制、監理監測制),落實“三責”(領導指揮責任、技術干部質量責任、當地群眾的管護責任),嚴把工程質量關,打造出了一批諸如閔家河、任家溝、桃花谷、水利溝、金皇溝、西川河、西口、胡河等精品示范流域。
監測表明,實施“丹治”工程后,區域面貌發生根本變化,人均確保一畝基本農田,戶均經濟林達2.5畝以上,群眾收入大幅提高,植被覆蓋率平均提高10個百分點,70%以上的泥沙得到有效攔蓄,減少土壤侵蝕量380萬噸,減少出境泥沙190多萬噸。治理區降水入滲率增加10%以上。農村生活環境徹底改變,一個個山青、水秀、村美、人富的新農村美麗村鎮正在各條小流域內產生。面對未來,全市水務工作者一定會不負眾望,再接再厲,強化管理,嚴把質量,全力將“丹治”工程建設成當地群眾得實惠,各級領導滿意,國家放心的工程,為實現“一江清水供京津”的目標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