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周銀祥)政府官員的語言應該是什么樣的?是不帶感情色彩的刻板公文?還是高臺之上的長篇大論?教育實踐活動調查研究工作表明:不打官腔、不說官話,穿解放鞋、走泥土路,說群眾話、辦群眾事,才能真正拉近與群眾的距離,才能從群眾嘴里問出“金點子”。
各級領導干部深入基層干什么?當然是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使命,深入田間地頭、社區院落、廠礦車間和對口單位,滿懷深情地進百姓門、住農家屋、吃百家飯、解千家愁。群眾關注的熱點,就是調研的著力點;群眾反映強烈的難點,就是務必撲下身子突破的重點。而這一切都歸結于“問”。只有設身處地地為群眾著想,平等交流,真誠對話,才能問出實情,問出所需所愿所想所盼,把群眾的意愿作為履職盡責的出發點,力求每一個心聲都有回應,每一件訴求都不落空。做實做深這些基礎工作,調研就有了針對性,化解矛盾、理順情緒、解決問題就有了目標方向。
當前,一些干部工作作風虛浮,對群眾疾苦漠不關心,怕下訪基層,怕面對群眾,既使下訪也是應付差事,走馬觀花。有的不愿進村到戶,喜歡坐在車里“體”民情,隔著車窗“看”基層,遇到困難和問題,繞著走,不敢、不愿接觸矛盾,設法回避矛盾。由于下基層的時間少,對基層的情況了解不多,不少干部不僅沒有在感情上與群眾融合,聽不懂群眾的話,更不知道群眾想什么,需要什么,導致基層工作經驗缺乏,工作規劃脫離基層實際,一旦遇到突發事件,往往束手無策。
下訪的目的在于方便群眾,更好地為群眾服務,更有效地解決實際問題。如果不在求真務實上做文章,而是熱衷于花樣翻新、嘩眾取寵,這樣的下訪不過是個“秀場”,名曰“下訪”,實則“擾民”,既體察不到真實的民情、民意,更談不上幫助指導基層工作,而且勞民傷財,激發民怨,嚴重損害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形象。
為群眾辦實事要刀下見菜、立說立行。打著官腔只問不辦,群眾就會失去信心;說著官話做做樣子,群眾就會沉默不語。只有認真踐行群眾路線,“問”到實質上、“解”到根本上、“辦”到心坎里,才能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最大程度地增強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把教育實踐活動打造成群眾舒心滿意的“魚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