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報訊 (劉澤華)南水北調工程是緩解我國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戰略性工程,保護水源地水質安全是水源地各級政府一項極其重要的政治任務。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市實施“生態立市”戰略,全力推進“美麗商洛”“幸福商洛”建設的關鍵時期,必須以“三年行動計劃”為契機,加強流域污染治理,改善生態環境,確保實現“一江清水供京津”目標。
一、堅持“雙輪驅動”,正確處理發展和環保的關系。一是做強循環經濟。建設商丹和洛河兩大產業長廊,策劃實施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循環經濟重點項目,形成布局合理、錯位發展的產業集群,推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二是做大生態經濟。突出打好“秦嶺最美是商洛”“生態宜居到商洛”“山地農產在商洛”三張牌,抓好生態旅游、現代農業和水產業等區域優勢產業開發,實現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三贏”。
二、加強執法監察,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一是設立水源地保護標志。嚴格控制項目建設,嚴禁污水直排河道,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排放。二是嚴格項目管理。按照項目審批核準程序,將環境影響評價和水資源論證作為剛性前置條件,充分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減少工藝流程污染,確保“增產不增污”。
三、突出治理重點,扎實開展丹江等流域污染防治。一是以大氣、水污染防治、重金屬污染為重點,開展環保專項整治行動,加大監督檢查和集中整治。二是加強環境監測等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質監測、處理和應急處置能力,防止造成新的污染。三是加快推進《三年行動計劃》8類208個項目建設,重點推進《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二五”規劃》涉及我市的7類57個項目建設。
四、堅持城鄉結合,全力推進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加強農村環境連片整治,“抓點、帶線、促面”解決農村環境突出問題,切實改善農村環境質量。大力支持生態移民搬遷點環保設施建設,防止搬遷過程中產生新的環境污染。推進秦嶺美麗鄉村建設,積極開展生態縣、生態鎮(村)創建工作,不斷優化人居環境。
五、加大輿論宣傳,全面提高全民環境保護意識。緊緊圍繞“一江清水供京津”,突出宣傳教育,增強全民環保意識,形成“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良好氛圍。嚴查環境違法行為,定期公布各類環境信息,確保水環境質量穩步提高。充分發揮輿論監督作用,表彰先進典型,曝光違法行為,為推動丹江等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堅實的輿論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