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5月的柞水,田間地頭是一番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村民們爭相規劃種植地栽木耳、香菇、再加上蓋大棚、建圈舍……忙得不亦樂乎。在柞水這片熱土上,扶貧開發項目如火如荼,每一寸希望的田野上都涌動著脫貧攻堅的滾滾熱潮,踏響著致富奔小康的鏗鏘足音。
近年以來,柞水縣按照“123456”脫貧攻堅總體思路和“村、戶、人”三位一體脫貧理念,在精準識別上下功夫,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幫扶上求實效,使產業成為貧困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頂層設計繪就藍圖
脫貧且致富,培養產業是最重要的。沒有產業帶動,脫貧難以徹底;缺乏產業支撐,脫貧難以持續。這是柞水縣委、縣政府對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刻認識,也是全縣上下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對產業脫貧重要性的共識。
為盡快讓產業扶貧走上軌道,為群眾脫貧致富增加“砝碼”,柞水縣結合自身實際,積極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要求每個鎮辦結合自身優勢確定抓兩個產業示范村,每村抓20戶示范戶,逐村逐戶確定1-2個主導產業。截至目前,全縣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億余元,實施產業扶貧項目1萬多個,覆蓋79個村(社區)8900余戶2.7萬余人。新發展中藥材1萬畝,核桃建園0.6萬畝,板栗建園0.5萬畝,栽培袋料食用菌1200萬袋,發展生豬養殖4萬頭、土雞12萬只、蜜蜂2000箱,養殖魚類40萬尾,組建合作社、產業協會等涉農經濟組織207個,將80%的貧困戶捆綁在產業鏈上,形成了抱團取暖,越取越暖的喜人效果。
“去年,村上成立了合作社,在包扶干部的動員下,我承包了兩個大棚,種起了有機蔬菜,只用了半年,就掙了3萬多元,今年這架勢肯定比去年還多。”算起“增收賬”的徐世漢內心止不住的喜悅。徐世漢是車家河村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妻子因車禍造成手腕關節殘疾,不能正常勞動,女兒正在讀書,家里千斤重擔都壓在他的肩上。2016年,徐世漢開始種植設施蔬菜,在他的辛勤努力下,實現了蔬菜大棚收入穩定增收,2016底還為自己新建了一座三間兩層新樓房,改善了住房條件,奔上了發展綠色農業的致富之路,同時也帶動了同村其他貧困戶發展大棚蔬菜種植,蔬菜大棚已成為了他們穩定長久的“提款機”。
特色產業挑起大梁
5月16日,在下梁鎮西川產業園區,菇農們正忙得熱火朝天,婦女們在用裝袋機裝菌棒,旁邊的推車不時推來拌好的菌料,有的在用鍋爐給菌棒高溫滅菌,有的在大棚給菌棒接種,一派繁忙景象。
“香菇產業具有投資小、見效快、周期短的優點,是符合柞水當地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好產業。”說起種植香菇,下梁鎮老庵寺村的種植能手陶秀文說。
“自從村里創辦香菇種植合作社后,我不僅入了股,并且在合作社務工,既能照顧家人,又可以掙錢分紅,全家的生活有了根本的改變。”下梁鎮老庵寺村的鄒本全喜形于色的說道。去年他在合作社里入股了政府貼息貸款的五萬元,到年底分紅就有幾千塊錢,還有平時打工的錢,小日子現在過得是蒸蒸日上。
在西川脫貧攻堅主戰區,有8000多名像鄒本喜一樣的貧苦農民變成了股民,農村林山、土地等閑置資產轉變為股權,吸納群眾入股資金5000余萬元。大家齊心協力譜寫了“挖窮根、摘窮帽”產業脫貧最動聽的交響樂。
柞水在繼續發展壯大地方特色種植業和養殖業的基礎上,以發展農業高效產業為切入點,聚焦脫貧產業發展,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因地制宜選準致富主導產業。在種植業方面,確定重點發展食用菌、中藥材、構樹、紅豆杉;養殖業方面,重點發展土雞散養、生豬飼養及特色養殖;商貿業方面,重點發展農家樂集群、農副產品加工及電子商務。
金融扶持撬動發展
“今年鎮政府幫我落實了金融貸款,有了貸款政策的幫助,我一定會摘掉貧困戶帽子!”小嶺鎮嶺豐村貧困戶汪正奇在辦理“農戶貸”貸款資料時說。他告訴筆者,通過“農戶貸”他貸了五萬元,一年利息就能省下四五千塊錢。
柞水縣創新推出“農戶貸”“產業貸”等金融產品,由縣財政出資3000萬設立金融扶貧擔保儲備金,按照1:10放大投放,用于扶持貧困戶、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因為政府貼息,“農戶貸”和“產業貸”廣受青睞。對建檔立卡的貧困戶貸款按同期貸款基準利率的100%給予貼息,對農業企業、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且產業項目必須有貧困戶參與,最高額度可貸200萬元。柞水還出臺了政府統一向金融部門擔保、向貧困戶承諾保證其不承擔任何風險和費用、保證貧困戶有穩定分紅收益的“三保”金融扶貧政策,通過參股、入股方式與經濟實體進行合作獲得資本收益。
“貸”出脫貧新天地,實現攻堅新作為。2016年度,該縣為1956戶貧困戶和20家涉農經營主體發放貸款1.2億。今年一季度,該縣又新增“農戶貸”2089萬元、“產業貸”455萬元,扶持360戶貧困群眾、12家涉農經營主體發展產業。同時,兌付852戶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獎勵資金734萬元,激勵全縣貧困群眾通過發展產業實現穩定脫貧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