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遼寧省政協舉行“加快促進民族鄉村實現全面振興”月度協商座談會。會上,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自治縣政協及民族鄉代表積極建言,共話民族地區鄉村發展瓶頸的破解之道,探索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新路徑。
科技助農 產業升級
遼寧省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通過調研,發現民族地區鄉村產業振興面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不足、農業特色產業深加工技術薄弱等問題。以農產品為例,遼寧省政協民宗委副主任胡金庫指出,民族地區擁有豐富的特色農產品品類,但開發程度、產業規模及品牌打造都有提升空間。為此,建議培育壯大農產品深加工龍頭企業,攻關深加工關鍵技術,強化品牌培育。
葫蘆島市綏中縣范家滿族鄉年產各類水果40多萬噸,由于缺乏深加工,果農收益不穩定。范家滿族鄉黨委書記李心欣建議,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支持,助力當地水果產業升級。同時,對接高校及科研院所,引進新品種、新技術,推動深加工產品開發。
科技助農,如何打通從實驗室到田間地頭的“最后一公里”?遼寧省政協委員趙鑄提到,大連民族大學科研團隊攻關大櫻桃廢棄果處理難題,在大連金普新區七頂山街道建成廢棄果轉化為生物有機肥生產線,實現環保與經濟雙重效益。他建議,探索建設民族鄉村科研服務站,引導更多科研工作者投身鄉村振興實踐。同時,在鄉村產業升級過程中“靶向引才”,吸引、培育人才隊伍“頭雁”。
當天會上,多位與會代表提及農產品深加工和品牌培育。資料圖為今年3月,遼寧省鳳城市寶山鎮岔路村一處種植“彩色草莓”的大棚內,工作人員在采摘草莓。 中新社記者 于海洋 攝文化賦能 綠色發展
多彩民族文化和鄉村綠水青山,如何與鄉村產業深度融合,轉化為“金山銀山”?
遼寧省政協委員路遙認為,將民族精神和文化符號嵌合融入農產品、手工藝品和旅游,可提升文化附加值。她建議,民族鄉村打造特色文化IP,發展“文化+農業”“文化+康養”等新業態,培育鄉村工匠、鄉村藝術家等“新農人”。同時,探索運營模式及利益共享機制,真正讓村民成為產業發展主體和受益人。
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政協主席許春宇提到喀左東蒙民間故事、紡車秋千、蒙古族象棋等國家級和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他建議,深入挖掘當地文化資源,進一步開發相關產品,促進喀左農文旅產業鏈條深度融合。
“許多民族鄉村依托獨特的生態資源,發展生態旅游、特色農業等綠色產業,實現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遼寧省政協委員、清原滿族自治縣政協副主席梁強建議,依托民族鄉村特色資源,深化生態農業與農產品加工、鄉村旅游的融合發展。同時,支持生態產業科技創新,塑造有地域特色的生態品牌。
補齊短板 優化機制
為促進鄉村全面振興獻良策,既找小切口,也需觀全局。
民盟遼寧省委會在調研中發現,部分民族鄉村發展規劃與城鎮銜接不足,城鄉要素配置不均衡。會上,民盟遼寧省委會農業委員會委員張廣琛建議,通過開展民族鄉村資源稟賦普查、編制民族鄉村城鄉融合專項規劃、選派“駐村規劃師”等,優化城鄉空間發展布局;在“十五五”期間將民族鄉村納入鄉村振興補短板工程,在交通物流、網絡通信、鄉村水利及教育、醫療、養老服務等方面推動“要素均等化”,夯實城鄉融合發展基礎。
遼寧省政協民宗委也提出不少優化機制的建議,如推動建立土地流轉價格機制,解決集中經營的問題;推動建立農業科技成果的普及推廣機制,促進農業關鍵技術成果轉化等。
“加快推進民族鄉村全面振興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舉措,也是落實國家戰略、展現遼寧擔當的迫切需要。”遼寧省政協主席周波表示,要充分發揮政協人才薈萃、智力密集、聯系廣泛優勢,聚焦糧食安全、人才瓶頸、組織建設、生態宜居等重點內容,持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提高建言資政的精準度,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貢獻智慧和力量。(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