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可能向烏克蘭提供“戰斧”巡航導彈,成了美俄烏三方博弈棋局上備受關注的事件。
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美國已向烏克蘭提供了“海馬斯”多管火箭炮、陸軍戰術導彈系統等多種武器。這次“戰斧”巡航導彈戰力幾何?對俄烏前線局勢會產生何種影響?
10月12日,在前往以色列的空軍一號總統專機上,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到向烏克蘭供應“戰斧”巡航導彈的可能性。《華爾街日報》認為,在加沙停火協議達成后,美國加大了對俄羅斯施壓的力度。
10月16日,特朗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京進行了兩個半小時的通話。17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到訪白宮時,特朗普釋放出信號,將推遲向烏克蘭運送“戰斧”導彈的決定。
美國總統 特朗普:美國需要“戰斧”導彈,我們也需要很多其他武器。過去四年,我們把許多武器送到了烏克蘭,希望不用考慮動用“戰斧”,這場戰爭就能結束。我覺得已經很接近結束戰爭了。
分析指出,“戰斧”巡航導彈已成為美俄烏三方博弈棋盤上一顆特殊的棋子。
“戰斧”巡航導彈戰力幾何?
“戰斧”巡航導彈,是美國制造的亞音速遠程巡航導彈,主要用于海軍部署,從艦艇和潛艇發射。也有陸基型號,最大射程超過2000公里,遠遠高于目前西方援烏裝備中射程最遠的“風暴陰影”巡航導彈。
目前,烏克蘭主要依靠其國產遠程無人機打擊俄羅斯縱深目標。但這些無人機只能攜帶幾十公斤的爆炸物,威力有限。
蘭德公司高級國防研究員 克林頓·里奇:“戰斧”導彈的射程非常遠,而且打擊非常精準。烏軍就可以打擊到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俄羅斯境內的重要目標。
根據美國智庫“戰爭研究所”的分析,如果烏克蘭獲得射程為1600公里的“標準版”戰斧,至少可以打擊俄境內1655個軍事目標,包括67個空軍基地,比如駐扎有俄戰略轟炸機隊的恩格斯-2空軍基地;如獲得射程達2500公里的“增程版”戰斧,則至少可以打擊1945個軍事目標,包括76個空軍基地。
英國皇家聯合軍種國防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賈斯汀·布朗克認為,“戰斧”入烏將顯著增加俄防空系統的壓力。俄方必須擴大防空覆蓋范圍,以保護指揮中心、空軍基地和后勤基地,而烏方可能因此在未來談判中擁有更多籌碼。
但俄羅斯方面的表態看起來很淡定。
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 佩斯科夫:那將是一輪嚴重的升級,但也無法改變基輔政權所面臨的前線局勢。
此前,俄羅斯總統普京和外長拉夫羅夫已在多個場合發出警告說,對烏提供“戰斧”會損害俄美兩國已初現曙光的關系。如果沒有美國軍事人員的直接參與是不可能使用“戰斧”導彈的,這將標志著一個全新的質變的沖突升級,其中也包括俄美關系。
1991年初上戰場 “戰斧”多次被美軍用于地區戰爭
1991年,伊拉克。在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展開的 “沙漠風暴”軍事行動中,“戰斧”初上戰場。
“戰斧”多次擊中伊拉克的預警雷達、指揮中心、防空陣地等關鍵目標,平均命中率達80%,極大地改變了戰場態勢。
“戰斧”導彈的名字,源自印第安戰斧。
美國獨立戰爭時期,“舉斧為號”是北美人民反抗殖民者的經典場景,但如今的“戰斧”卻成了美國武力大棒的標志。
海灣戰爭之后,“戰斧”多次被美軍用于地區戰爭,包括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2011年利比亞戰爭和敘利亞內戰等。今年6月美國打擊伊朗境內核設施,也動用了從潛艇發射的30枚“戰斧”導彈。30多年來,美軍已在實戰中發射超過2300枚“戰斧”。
英國皇家海軍少校 基思·庫南:這種武器的射程相當遠,把可攻擊范圍內的人口總數加起來,可占到全球人口的九成。
從上世紀80年代起,“戰斧”巡航導彈已經發展了五個批次,現役各型號的尺寸、重量、助推器、發射平臺基本相同,不同之處主要是彈頭、發動機和制導系統。
“戰斧”陰云像美國營造的“戰略模糊”
根據以往經驗,要在戰爭中啟用某種新型或特殊武器,美國通常會先將武器裝備秘密送抵,然后再對外公開,以達到攻其不備的效果。但這次卻一反常態,提前釋放信號。
有分析人士因此認為,眼下的“戰斧”陰云很像是特朗普政府刻意營造的一種“戰略模糊”。
在國際政治中,這是常見的談判技巧:通過制造不確定性,讓俄烏雙方都不敢輕舉妄動,進而為美國贏得更多操作空間。
但在一盤涉及多方博弈的大棋中,占先手未必就能占上風。
“即便烏克蘭想使用它們,難度也很高”
俄羅斯軍事政治分析局局長亞歷山大·米哈伊洛夫則指出,即便烏軍得到“戰斧”,它們甚至不能進入黑海,只能被部署到地中海。
德國之聲 主持人:大多數“戰斧”導彈都是從海基平臺發射。即便烏克蘭想使用它們,難度也很高,因為烏軍沒有相應的海軍能力。
如果改用陸基版“戰斧”,就需要“堤豐”(Typhon)陸基發射裝置。但美國才剛剛開始生產這種發射裝置,供應短缺,即便是已經和美國簽了合同的買家比如德國,也得等上一年半才能收貨。
根據特朗普的說法,美國這次不會直接向烏克蘭出售“戰斧”。但即便由歐盟居中轉讓,歐洲的首個“堤豐”發射系統也得到2026年底才能建成。
美國國防部前部長助理史蒂文·布萊恩表示,這一決定是魯莽的,它將使美國與俄羅斯發生直接沖突,可能導致歐洲戰爭。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國國防部拒絕透露目前“戰斧”導彈的庫存量。
但自2022年以來,五角大樓僅采購了200枚“戰斧”,其中有120多枚已經被發射。在2026年預算中,五角大樓申請的相關資金只可采購57枚“戰斧”。
新美國安全中心國防項目主任斯泰西·佩蒂約翰分析認為,美國只能向烏克蘭供應20至50枚“戰斧”。
《烏克蘭之聲》直言這遠遠不夠,要達到戰略效果,烏軍需要以每月至少100枚的持續波次發射“戰斧”。
俄方稱針對“戰斧”已采取應對舉措
2018年4月,美英法三國空襲敘利亞時,就有兩枚“戰斧”導彈引爆失敗,后來敘利亞將這兩枚“戰斧”移交給了俄羅斯。有分析認為,這為俄方深入了解“戰斧”的相關技術提供了可能性。
近期,俄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第一副主席阿列克謝·茹拉夫廖夫表示,俄羅斯已經針對“戰斧”采取了應對舉措。他表示,俄S-350、S-400和“鎧甲”等防空系統都能攔截“戰斧”。
俄軍事分析家尤里·克努托夫認為,援烏的“戰斧”可能從海路經敖德薩港,或從陸路經由波蘭入烏,但它們甚至很難抵達計劃部署地點。因為一旦運抵烏克蘭,俄羅斯防空系統就有能力將其摧毀。
圣地亞哥州立大學政治學者 米哈伊爾·阿列克謝耶夫: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有任何一種單一武器能夠成為規則改變者,尤其是考慮到俄羅斯的軍事能力、俄羅斯的領土規模以及經濟。但是武器可以成為帶來重要變化的催化劑。
美國“國防優先”組織高級研究員詹妮弗·卡瓦納認為,新的威脅要奏效,“必須在政治和軍事上都可信”。但美國向烏提供“戰斧”,在兩方面都很難具有可信度。
俄烏沖突即將進入第四個冬天,雙方除了在戰場上繼續廝殺,在外交和輿論場也持續發力。有分析認為,隨著俄烏進入“邊打邊談”的模式,雙方在戰場之外的交手或許更具決定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