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口11月5日電 (記者 王子謙)“在海南自貿港這片熱土上,我們背靠國內廣闊市場,面向全球市場發展,在這兩個市場的交匯點上,企業更能發揮獨特作用。”澳斯卡糧油董事長張慧近日在接受中新網專訪時坦言,面對海南自貿港建設等歷史機遇,民營企業應主動作為、搶抓機遇。
“人生節點”選擇海南,感受“自貿港速度”
澳斯卡糧油的故事始于2020年。那一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公布,標志著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邁出關鍵一步。
2020年6月底,正考慮退休的張慧隨投資考察團首次到訪洋浦。當時,這片被譽為海南自貿港“樣板間”的區域,正對一系列開放政策開展壓力測試。
“第一次來就被這里的建設熱情所感動,很快就決定投資。”張慧表示,海南自貿港依托國內大市場,面向全球市場,發展前景可期,“我感覺在人生最后的節點,又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我愿意將最后的閃光點留在海南。”
張慧最初的設想是在洋浦建設一家年產百萬噸的糧油企業,利用海南自貿港政策,加工國際市場的大豆、菜籽等大宗原料,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體系。
在項目落地過程中,張慧親身感受了“自貿港速度”:政府服務專班提供“保姆式”服務,審批無需企業奔波,項目實行容缺審批。
她告訴記者:“我們2020年8月注冊公司,10月開工建設,次年4月正式投產,比其他省份同類項目縮短18個月。”
“先行先試”政策,為后來者“蹚路”
企業的成長離不開政府與市場的同頻共振。
2021年7月,海南自貿港核心政策之一的“加工增值30%免關稅政策”正式落地實施,澳斯卡糧油成為首批測試企業。
澳斯卡糧油與海南省委深改辦(自貿港工委辦)、海口海關、商務廳等部門密切協作,在生產流程、加工增值計算、產品出島內銷等環節反復驗證。
張慧回憶,當時因系統流程問題,生產好的食用油無法通過系統審核出貨。洋浦海關相關負責人向她承諾:“請放心,系統解決不了的,我們人工加班解決;一個部門解決不了,就幾個部門一起上。”
經過密集測試和細節完善,2021年7月23日,澳斯卡糧油成功完成全國首單加工增值30%免關稅業務,這為后續自貿港政策落地積累了寶貴經驗,也為更多企業享受政策紅利提供了可復制的操作范本。
如今,加工增值30%免關稅政策從洋浦拓展至海南全島,覆蓋行業從最初的糧油、肉類延伸至醫藥、石化等多個制造產業,享惠企業從澳斯卡糧油一家增至百余家。
在這一過程中,澳斯卡糧油參與多項自貿港政策的首單、首批測試,為封關運作積累了寶貴經驗。張慧說:“很多政策細節在我們的建議下優化,從種苗長成盆景,再長成大樹,最終匯成森林。”
作為“先行者”,澳斯卡糧油也享受到時代紅利:加工增值30%免關稅政策累計為企業減免關稅約3億元,自用進口設備零關稅政策節省資金超400萬元,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實現跨境資金便捷流動。張慧告訴記者,澳斯卡糧油產值已從2021年投產當年的10億元,增至2024年的59.5億元,預計2025年將突破80億元。
搶抓時代機遇,傳統產業也離不開創新
走進澳斯卡糧油智能化車間,自動生產線高速運轉,工人卻屈指可數。智慧工廠管理系統實現實時數據更新、在線產品檢測、全廠能耗自動生成等高度智能化流程。
“建廠之初,我們就對標國際最高標準,打造現代化數字工廠和智慧工廠。”張慧說,糧油雖是傳統產業,但離不開創新,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核心動力,品質是企業最好的核心競爭力。
澳斯卡糧油通過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平臺實現工廠的數據化、可視化管理,開發管理者駕駛倉平臺,對生產經營數據進行自動抓取、分析,為管理者提供依據。
“一條年產100萬噸的數字化生產線,包括維護人員在內僅需25人。這在過去不可想象。”張慧說,科技賦能使企業投入產出率高出行業1到1.5個百分點。
今年12月18日,海南自貿港將啟動全島封關運作。屆時,“零關稅”商品稅目比例從21%提升至74%,加工增值政策適用范圍進一步擴大。
“封關不是完成時,而是新起點。隨著海南自貿港深入發展,廣大民營企業未來可期。”
張慧認為,當前國家大力支持民營經濟發展,面對海南自貿港建設等歷史機遇,民營企業應主動作為、搶抓機遇,堅持創新、提升質量。
為此,張慧制定了新目標:在持續優化生產流程、加強創新的同時,依托洋浦區位優勢和自貿港政策,加快拓展海外市場。她透露,今年已與8個國家簽訂出口合同。
“我們現在是產品出海,未來希望借助自貿港的翅膀,實現企業出海,再邁向技術和管理出海。”她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