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10月29日電(楊陳 樂波靈)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29日介紹,“智匯八桂·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院士專家廣西行”活動將于11月4日至8日舉辦。屆時,10余名院士,20多名知名教授、首席專家將共聚八桂大地,為廣西智慧農業高質量發展出謀劃策。
廣西曾于2023年舉辦“八桂之約·院士專家冬令營”,彼時院士專家圍繞廣西特色農業高質量發展提出6方面43條意見建議。
如何將其與廣西的山水田林、產業基礎精準對接,是首要課題。為此,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組織精干力量,成立工作專班,開啟了“清單化”轉化的第一步。
一方面,工作專班對43條建議逐條進行“解碼”,深入分析每條建議所針對的產業瓶頸、所蘊含的技術路徑、所指向的發展目標;另一方面,出臺詳盡的《院士專家意見建議落實責任清單》,確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著落。此外,還通過建立臺賬,定期匯總各項任務的進展情況、存在困難及初步成效,讓抽象的建議轉化過程變得清晰可見、可督可查。
為了將好的理念項目化,打通“最后一公里”,廣西農業農村部門聚焦瓶頸,謀劃一批關鍵技術攻關項目;整合資源,打造一批高標準示范樣板;強化服務,推動一批科技成果簽約轉化。例如,針對院士提出的“加大丘陵山地農業機械智能化創新研究,打造一批智慧農場”,2024年率先在貴港市實施建設廣西首個水稻智慧農場,建設規模2000畝,實現了水稻生產耕、種、管、收全程無人化作業,每畝可節約成本250元(人民幣,下同)。
為了讓新技術、新模式能被廣大農戶“看得見、學得會”,廣西農業農村部門集中力量打造示范樣板。在南寧市武鳴區,建成了一個集智能灌溉、無人機植保、土壤墑情監測、產品溯源于一體的千畝“智慧果園”,成為展示人工智能(AI)賦能水果產業的鮮活窗口,為智慧農業升級提供了示范。
落實院士專家建議非一日之功,需要持之以恒的韌勁。近年來,廣西創新建立“常態化跟蹤”機制,確保相關工作不因人事變動而松懈,不因時間推移而淡化,持續推動建議落實,也讓這些建議最終結出累累碩果:全區創制一批水稻、果蔬新品種及種質資源,新增建設各類農業數字化示范基地120個,“桂字號”農業品牌價值超過5000億元……
此外,2025智慧農業博覽會、廣西國際農業博覽會將于11月上旬在南寧舉行,將為智慧農業先進技術展示、行業政策研討對話、企業交流互鑒、人才培養、區域間經驗分享和國際項目合作搭建重要平臺,進一步助力廣西農業科技發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當地將繼續沿著科技興農的道路堅定前行,讓更多智慧的種子在八桂沃土上生根發芽,綻放出更加絢麗的產業之花。(完)